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1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荀子說性惡,是說人必須自覺地用現實社會的秩序規範來改造自己,所以說「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的意思,善是人為做出來的,是控制、節制、改變自己內在自然性的結果。
有的學者對於永恆的上帝是否可能是人格的,表示懷疑,有些神學家則認為上帝僅僅是最合格的道德的代理者。對道的描述也大多是否定式的,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14章)、「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
上帝是純粹之有(pure being),道也是無規定性的存在,所以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上帝是不為任何事物所動的(impervious),道也是獨立於萬物的意志之外的。某些專門形容上帝的詞彙是完全不適用於道的。除了上述關於上帝與道的特性方面的相似之外,上帝的概念曾引起過無數的紛爭和不同的解釋,老子之道也同樣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學說,對道的理解和詮釋更是數不勝數,這種情況也是極為相似的。首先,我們發現許多可以用於描述上帝的詞彙都可以用於描寫道,比如: 上帝是唯一的(one),道也是獨一無二的,《老子》第三十九章索性以一代道。
我們似乎可以說,道是非人格非精神的上帝,而上帝是人格化或精神化的道。上帝只能用比喻的語言(analogical)或遮詮式的語言(about what god is not)來描述,道也只能有比喻式的名稱,如「似萬物之宗」(4章)、「天下母」(25章)、「玄牝」、「天地根」(6章)。排斥荀子之學,對於後來中國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實在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宋明之後,荀子受到排斥,中國人沒有能夠根據荀子經驗主義的精神發展出科學來,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不幸。但他的自然主義、實在主義、對於邏輯的重視,對進步的信仰、對法律的強調,對於現代中國人都有吸引力。在宋明理學階段,儒學越來越偏於理想化、內聖化、心性化。如果這個看法能成立,那麼朱子的理學,明的雖是在尊孟子,暗地裡卻復活了荀子的理路。
而馮友蘭、方東美、成中英、余英時等人則突顯了認知理性在儒家哲學現代重建中的重要性。因此,孟子與荀子之學,各有主張各有特色,應該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可以互補的。
這一差別經過宋明理學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注重明心見性的陸王心學與強調格物窮理的程朱理學的分野。朱子的心態,基本上不能發展孟子的傳統,但是在他的時代,在專制與佛教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重建道統與之對抗,這使他的思想不得不湊合孟子,因而也造成他系統內部的不協調。孟子心性之學含藏的一個問題,是他沒有注意到經驗知識在道德實踐工夫中應該佔怎樣一個地位,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到後世儒學的發展,也伏下宋代以後儒家內部長期爭論的因子。孔子在中國的地位,與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相似
排斥荀子之學,對於後來中國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實在是非常令人遺憾的。荀子則重視經驗知識,探討知行問題、人性問題時都採取經驗的觀點。宋明之後,荀子受到排斥,中國人沒有能夠根據荀子經驗主義的精神發展出科學來,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不幸。孟子被尊為亞聖,孟子儼然成為在孔子以後,儒家學術唯一正統的繼承者。
孟子道德意識太強,只管義不管利,也不管這利究竟是公利還是私利,在他的影響下,後世儒者多有貴義賤利之說,諱言富強,這流弊是很大的。他認為:程朱系統重知識的路向,從荀子即已發端,朱子講道統,「而荀子不與焉」,在朱子自己的思想上實有一個不小的矛盾。
荀子說性惡,是說人必須自覺地用現實社會的秩序規範來改造自己,所以說「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的意思,善是人為做出來的,是控制、節制、改變自己內在自然性的結果。孟子重心性,荀子重經驗。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與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相似。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自然法則的概念,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蹟。荀子彰顯的是一種客觀的精神,這適與孟子之彰顯道德主體形成對比。荀子講性惡,是由實際經驗的觀察立論。而馮友蘭、方東美、成中英、余英時等人則突顯了認知理性在儒家哲學現代重建中的重要性。在隋唐以前,周孔並稱。
荀子對於漢朝儒學影響很大,但宋朝以後卻受忽視,直到19世紀才有些轉變。從儒學奠基的時期開始,內部就實際存在著兩條不同的義理之路。
孔子之學涵蓋性甚廣,可以發展成孟子的形態,也可以發展成荀子的形態,合之則兩美。不過,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熊十力、牟宗三、劉述先、杜維明等人明顯的繼承陸王,也都推重孟子,而馮友蘭、方東美、成中英、余英時等人雖然傾向程朱,卻沒有直接連繫到荀子。
現代新儒學中也有兩種不同理路,分別與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有著一定的關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正面以宋明理學的所謂道德理想主義作為儒學判教的依據,對荀子乃至朱熹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現實主義或經驗主義傾向的思想家,拼命貶抑。
荀子強調文化的累積,以及人的改造,所以其論學的具體主張,強調對自然的改造。孟子與柏拉圖相似,荀子與亞里士多德相似。可見性善性惡之爭,來源於對社會秩序規範根源的不同理解:孟子歸結於心理的先驗,荀子歸結於現實的歷史。但是到了宋明理學之後,因為荀子主張性惡,受到宋明理學家的排斥,儒學變成了孔孟儒學。
孟子心性之學含藏的一個問題,是他沒有注意到經驗知識在道德實踐工夫中應該佔怎樣一個地位,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到後世儒學的發展,也伏下宋代以後儒家內部長期爭論的因子。反觀荀子則不然,標禮義而不諱言富強。
他主張「知明而行無過」,這是知識優先的成德論,與孟子主張人之成德必須發於道德的心性根本不同。但他的自然主義、實在主義、對於邏輯的重視,對進步的信仰、對法律的強調,對於現代中國人都有吸引力。
朱子的心態同於荀子,討論的心性問題卻又是孟子的。在唐朝以前,孟子的地位與諸子無分高下。
這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不可或缺的。文:李雅明 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孔子是儒學的開創者,先秦時期儒學的兩大傳人是孟子和荀子。唐宋以後,轉以孔孟並尊。朱子對人的道德心性和道德行為可由窮理而獲致深信不疑,與荀子「知明而行無過」所抱的實是同一信念。
朱子的心態,基本上不能發展孟子的傳統,但是在他的時代,在專制與佛教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重建道統與之對抗,這使他的思想不得不湊合孟子,因而也造成他系統內部的不協調。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不免侷限於主體的一面。
從熊十力、牟宗三到劉述先、杜維明保持了陸王心學的傳統,充分突顯了本心本性的價值意義。其中之一以孟子為代表,強調道德的先驗性,以縱貫、內省為特徵。
他對天也採取自然主義的態度。這一差別經過宋明理學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注重明心見性的陸王心學與強調格物窮理的程朱理學的分野。
发表评论